YouTube Transcript:
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一觸即發? 看似局部刺殺的薩拉熱窩事件,卻引爆整個歐洲間錯綜的同盟體系,推倒多米諾骨牌導致四年人間煉獄
Skip watching entire videos - get the full transcript, search for keywords, and copy with one click.
Share:
Video Transcript
Available languages:
View:
1914年夏天
一声枪响划破了波斯尼亚萨拉热窝的街头夜空
这看似局部的事件
却像火星落入火药桶
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大战
没有人能够预料
这场战争将持续四年
卷入几十个国家
导致数以千万计的人伤亡
更永远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故事要从1914年6月28日说起
这一天
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携妻子索菲来到萨拉热窝视察
对当地激进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而言
他的出现无疑是绝佳的目标
就在大公夫妇乘车游行时
一名19岁的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突然冲出人群
掏出手枪连开两枪
第一枪击中了斐迪南大公的颈部
第二枪射入索菲的腹部
这对夫妇很快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
这一枪声震惊欧洲各国
但一位皇储的遇刺
本不至于必然引发世界大战
然而当时欧洲大国间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
犹如一串绷紧的多米诺骨牌
这起刺杀事件正是推倒骨牌的那根手指
奥匈帝国认定塞尔维亚政府与暗杀有关
愤怒的奥匈向小小的塞尔维亚王国发出几乎无法接受的最后通牒
塞尔维亚虽表示愿意配合调查
却拒绝了奥匈最苛刻的一条要求
奥匈帝国借机在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
这一宣战举动立刻触发了连锁反应
塞尔维亚的斯拉夫老大哥俄罗斯帝国誓言保护小弟
开始动员军队准备对抗奥匈
奥匈的盟友德意志帝国早已与其绑在一条战车上
德皇威廉二世见俄国动员
也在8月1日对俄国宣战
法国是俄国的盟友
德国又不想腹背受敌
干脆先发制人,在8月3日向法国宣战
为了攻击法国
德国军队不顾比利时的中立
按照早有预案的「施里芬计画」强行穿过比利时领土进军
英国与比利时有条约在身
绝不能坐视德国践踏比利时
于是在8月4日对德宣战
短短一周内
欧洲列强一个接一个卷入战事
那个夏天
全世界仿佛突然从和平走向了战争的深渊
其实,萨拉热窝的枪声只是导火索
大战的爆发并非偶然
背后是欧洲列强多年累积的矛盾与暗流
在20世纪初的欧洲
可以说山雨欲来风满楼
各国早已剑拔弩张
首先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浪潮
当时欧洲各民族的自豪感和独立意识空前高涨
各大帝国也在拼命扩张殖民地
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奥匈帝国统治着大量不满的少数民族
塞尔维亚等小国则充满民族主义情绪
梦想统一南斯拉夫民族
一触即发的民族矛盾
使巴尔干局势长期紧张
萨拉热窝刺杀正发生在这个敏感地带
引爆了潜伏已久的民族仇恨
其次是军备竞赛与军事同盟
19世纪末以来
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
海权大国英国与新兴强国德国展开了造舰竞赛:
一艘艘巨型战列舰下水
双方军费节节攀升
陆地上,德国和法国都实行征兵制
庞大的常备军时刻待命
各国制定了详尽的开战计画
只等时机出现
此外
列强之间缔结了互相支援的同盟条约
将欧洲分成对立的两大集团
当时存在两个主要联盟:
其一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义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
另一边是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缔结的「三国协约」
有了同盟体系撑腰
各国在危机中更敢于强硬
反而让局势更不稳定
一旦有国家擦枪走火
盟友就会被自动拉入战局
战争范围迅速扩大
最后
还有各列强之间的领土争端与恩怨
德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强国
不满在全球分殖民地时分得的蛋糕太小
对英法心存嫉妒
法国则对德意志帝国恨意未消——1870年的普法战争让法国丢掉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这口气憋了几十年
一直等待复仇机会
奥匈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明争暗斗
都想扩大影响
英国则警惕德国在欧洲大陆坐大
担心自己的海上霸权和帝国安全受到挑战
这些矛盾让列强彼此猜忌
在危机中更倾向于用武力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深刻的背景
欧洲就像堆满干柴的森林
萨拉热窝的那把火只是点燃了早已遍地可燃物的地面
一旦火苗窜起
各国的贪婪、恐惧和仇恨之风
让整片森林瞬间陷入熊熊战火
随着各国陆续宣战
欧洲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
一边是协约国阵营
以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为核心
后来还有众多国家加入他们的行列;
另一边是同盟国阵营
主要包括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
随后奥斯曼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也站到他们一边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参战国家各自的算盘:
英国
当时的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殖民地遍布全球
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却没有欧洲大陆上庞大的陆军
本来英国对欧洲大陆的纷争有点袖手旁观的意思
但德国入侵比利时触动了英国的底线
英国参战是为了履行对比利时的承诺
也是为了遏制德国势力扩张
保护自身的海上霸权
法国,作为老牌强国
怀揣着对德国的刻骨仇恨参战
法国渴望收复阿尔萨斯-洛林等失地
也希望打击德国以消除长期威胁
法国在开战时国内爆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数百万法军奔赴前线
誓与德国决一死战
俄罗斯帝国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但经济和军事现代化程度落后西欧列强
俄国把自己视为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
为了声援塞尔维亚毅然投入战争
俄国的目标包括获取奥匈和奥斯曼的领土
同时维护自己大国的威望
德意志帝国
欧洲大陆上崛起的工业和军事实力派
德国统一才几十年,雄心勃勃
不甘心被英法压制
德国参战一开始是站在盟友奥匈一边
但更深层的意图是打败俄国和法国
以建立德国主导欧洲的新秩序
德皇和将军们相信通过一次「闪电战」式的胜利
可以实现德国的腾飞
奥匈帝国
一个由奥地利和匈牙利双元组成、统治着多民族的古老帝国
奥匈引发战争的初衷是要教训塞尔维亚
遏制巴尔干的民族主义
以免帝国内部各民族闹独立
但是奥匈自身国力有限
内部也不团结
很依赖德国的支持才能支撑大战
奥斯曼帝国
曾经强盛一时的「欧洲病夫」
土耳其人统治的奥斯曼本已风雨飘摇
但看准机会在1914年末倒向德国
希望借此对抗宿敌俄国
并收复被英国和法国蚕食的领地
奥斯曼的加入让战争范围扩大到中东和北非
其他国家也陆续卷入:
例如义大利原本和德奥结盟
但开战后在1915年倒戈加入协约国
原因是协约国秘密许诺了奥匈的部分领土给义大利作为交换;
保加利亚则在1915年加入同盟国阵营
想趁机向邻国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报旧仇
1917年
美国在事发三年后毅然参战
站到协约国一边
为的是德国无视警告肆意用潜艇攻击中立国船只
并策动墨西哥对美不利
引爆了美国民众的愤怒
除此之外
还有日本、罗马尼亚、希腊、葡萄牙等国加入协约国行列
整个世界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就这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了一场全球规模的冲突
参战各国都有各自的利益考量
但随着战争展开
这些算盘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打碎
接下来,我们就顺着时间线
看看一战期间那些惊心动魄的主要战役和战争进程
1914年夏末,战争列车已然启动
谁也无法刹车
各国最初都以高涨的爱国热情投入战斗
许多人以为战争会像过去那些欧陆战争一样
打上几个月就结束
许多欧洲青年兴奋地奔赴战场
口中喊着「赶在叶子落地前回家过圣诞!」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在西线战场
德军按照既定计画向西猛攻
希望快速击溃法国
八月初
数百万德军越过比利时边境长驱直入
气势汹汹直逼巴黎
比利时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奋力抵抗但节节败退
眼看德军铁蹄临近巴黎城郊
法国政府甚至开始准备撤离
然而到了9月初
法军在马恩河畔组织起背水一战的反击
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
法军利用一切交通工具将增援部队火速送上前线
硬是堵住了德军的锋芒
经过激战
法英联军在马恩河一线成功阻击德军
迫使德军开始后撤
这场战役粉碎了德国迅速击败法国的梦想
被称为「拯救了巴黎的战役」
德军的「秋天回家过节」美梦就此破灭
马恩河一役后
西线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交战双方在9月至11月间互相侧翼包抄
试图绕过对方防线
却谁也没能得逞
这一连串机动中发生了第一次伊普尔战役等交锋
最终双方一路从瑞士边境绕到比利时北海岸
谁也无法再迂回对方——整个前线从南到北被两军人潮「画」出了一条长达数百公里的弧线
找不到突破口的双方不得不就地挖掘战壕
构筑起密集的防御工事
就这样
西线战场迅速陷入堑壕对峙
战线几乎不再移动
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与此同时,在东线战场
情形又截然不同
俄罗斯帝国军队动作很快
在8月中就对德国东部和奥匈帝国发起攻势
然而俄军装备训练不及德军
指挥也缺乏协调
在东普鲁士的坦能堡战役中
德军将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抓住俄军配合不力的弱点
各个击破
歼灭了来犯的一支俄军主力
俄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指挥官自杀谢罪
这一仗让德国在东线站稳了脚跟
被吹捧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不过俄军在另一路对奥匈帝国倒是取得一些胜利
攻入了奥属加利西亚地区
总的来说
1914年的东线呈现出德军占上风、奥匈军队表现不佳的局面
1914年岁末
战争并未像最初人们想的那样草草收场
相反,西线壕沟对峙成僵局
东线厮杀仍在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一年年底
战争中发生了一个短暂而感人的插曲——圣诞节停火
1914年圣诞前夜
西线比利时的部分英德前线突然安静下来
德军阵地传出唱圣诞歌的歌声
英军这边也跟着唱了起来
随后双方士兵小心翼翼地走出战壕
在无人区握手言欢
交换香烟和巧克力
甚至即兴踢起了足球
这场自发的停火虽然只持续了短短一两天
但在血腥的大战中显得格外温暖
然而,圣诞过后命令下达
士兵们不得不再次举枪瞄准曾一起唱过歌的对面人
这一幕体现了战争的荒谬:
普通士兵并无深仇大恨
却被大人物的决策逼得互相残杀
进入1915年后,西线的对峙仍在继续
双方反覆尝试突破对方堑壕
但都付出巨大伤亡而收效甚微
这一年的西线没有出现决定性大战役
更多的是长时间的炮击和零星进攻
然而,战争的范围在扩大
新战线在其他地区开辟
战争形势更加复杂
在西线
比利时小镇伊普尔再度成为焦点
4月
德军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首次大规模动用了化学武器——氯气
当翠绿色的毒气云随风飘向协约国堑壕时
防备不足的法军阿尔及利亚殖民部队惊慌失措
大批窒息倒下
这是现代战争史上第一次毒气攻击
震惊了世界
虽然德军自己也因为风向变化偶尔吞下苦果
但毒气的威力让双方都开始研发和使用化学武器
士兵们不得不戴上沉重丑陋的防毒面具在堑壕中坚守
战争变得更加恐怖和非人
同年
西线其它战场如尚未耳熟的法国阿拉斯和香槟地区也爆发了协约国的攻势
但都未能突破德军的纵深防御
一场阵地战的特点逐渐显现:
进攻一方在密集火力前伤亡惨重
即使占领了几公里的阵地也难以守住
防守一方虽居优势但也伤亡不菲
双方陷入以伤亡换取毫厘土地的消耗战
与此同时
战争在全球其他战场蔓延
1915年4月
协约国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加里波利登陆战
英法联军在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的加里波利半岛强行登陆
企图一举攻占博斯普鲁斯海峡
拿下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这次行动初衷是打开新的战场支援俄国
并击倒奥斯曼这个同盟国盟友
然而,加里波利战役计划准备不足
指挥混乱
土耳其军队在指挥官凯末尔的率领下顽强抵抗
将盟军困在海滩和峭壁之间
登陆部队久攻不下,付出惨重伤亡
最终在年底不得不黯然撤退
加里波利战役成了协约国一次惨痛的失败
也让土耳其民族自信心大振
在东线
1915年对俄国而言是艰难的一年
5月开始,德奥联军发动大规模攻势
史称「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
这次攻势撕开了俄军防线
迫使俄军一路大撤退
到9月
俄军损失了波兰、立陶宛等大片领土
被逐出波兰首府华沙
俄国军队伤亡惨重,士气受挫
数百万难民在寒冬中流离失所
这场「大战役」让沙俄元气大伤
也使沙皇政府的威信进一步削弱
为后来国内动荡埋下了种子
另外,1915年还有几个重要事件:
5月,义大利结束中立向同盟国开战
加入协约国阵营
开始在义大利北部与奥匈帝国展开阿尔卑斯山的高地血战;
10月,同盟国又拉来保加利亚参战
保加利亚与德奥共同攻打塞尔维亚
小小的塞尔维亚王国终于在强敌夹击下沦陷
占领者瓜分了塞国土地
塞尔维亚的残余部队悲壮撤退
翻越雪山逃往阿尔巴尼亚沿海
等待协约国救援
同年
大西洋上发生的卢西塔尼亚号事件也引起轩然大波
1915年初
德国宣布对协约国进行无限制潜艇战
用U型潜艇封锁英国
5月7日
德国潜艇在爱尔兰海域击沉了一艘英国豪华客轮卢西塔尼亚号
造成包括许多美国人在内的一千多名乘客丧生
这件事引发美国强烈抗议和民愤
虽然德国暂时收敛了一下
对美国道歉并赔偿
但美国公众舆论开始转向支持协约国
对德国的不信任与日俱增
无限制潜艇战就像一把双刃剑
既威胁了英国
也渐渐把尚在中立的美国推向敌对的一边
总的来说
1915年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西线堑壕中无人能撼动对手
东线俄国节节败退但仍未崩溃
南方的巴尔干和中东战线也在扩大
各国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却看不到胜利的影子
一年下来,双方都开始意识到
这将不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短促战争
而是一场考验国力和耐心的持久战
1916年成为一战中最血腥的一年
交战双方试图用消耗战来拖垮对手
结果却是在无数人命中一寸寸争夺土地
这一年西线爆发了两场震撼世界的大血战:
凡尔登和索姆河
首先是凡尔登战役
1916年2月
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恩选择在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向法军发动猛攻
他的策略相当冷酷:
不一定要占领凡尔登
而是要把它变成一座「绞肉机」,
通过不断进攻逼迫法军死守
从而在消耗战中让法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德军集中了上千门重炮
对凡尔登周围的法军工事狂轰滥炸
法军毫不退让,誓死保卫这块土地
法国名将贝当接管防务
他下令「不许后退」,
并组织了一条源源不断的「神圣之路」公路
将法军增援和物资不分昼夜地送进凡尔登
凡尔登战场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战役持续了将近10个月
双方你来我往反覆争夺每一个山头和堡垒
著名的呐喊「他们不会通过!
」成为法军的宣誓
德军一度推进到凡尔登城郊
但始终没能攻下核心据点
法军在绝境中顽强顶住
夏季开始逐步反攻收复失地
到12月战役结束时
战线基本恢复原状
这场超大规模拉锯战让凡尔登地区变成尸骨遍野的焦土
双方总伤亡超过70万人!
法国士兵将凡尔登称为「地狱」,
而在德国
凡尔登则象征着无底洞般吞噬士兵生命的噩梦
为了减轻凡尔登的法军压力
协约国计划在英法军队驻防的索姆河地区发动一场大攻势
于7月1日打响了索姆河战役
这场战役同样载入史册
进攻的主力是英国军队
这也是英国人在西线发动的第一次大型攻势
为了准备索姆战役
协约国在前期进行了长达一周的炮火轰击
倾泻数百万发炮弹
试图炸毁德军堑壕和铁丝网
然而很多炮弹没能炸断铁丝网
德军士兵也躲在深深的掩体中挺过了炮击
当炮击停止后
成排的英国士兵在军官哨声下离开堑壕
踏着步伐向德军阵地前进
出发时他们还背着笨重的装具
以为德军早已被炸垮
将轻松占领阵地
没想到德军机枪手早已爬出掩体
占据射击位
英军士兵刚进入开阔地
机枪就像割草机一样扫射起来
7月1日这一天
英军在索姆河一线伤亡惨重
单日伤亡近6万人
创造了英国军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尽管首日受挫
索姆河会战并没有停止
双方在此后的几个月里陆续投入更多兵力
持续在泥泞的田野间厮杀到11月天气恶劣才告终
英法军推进了大约十几公里的土地
却付出了差不多和凡尔登相当的代价——双方合计伤亡也在百万左右
索姆河战役如同另一台绞肉机
把大量年轻生命碾得粉碎
这一战对英国影响尤其深远
整整一代英国青年几乎折损在索姆河畔
全国陷入悲痛
战争的残酷面目彻底显露
无论前线还是后方
人们都开始意识到这场浩劫有多么可怕
索姆河战役还有一个历史性的「第一次」——坦克首次登上战争舞台
9月15日,英军投入了一批新奇武器:
形似钢铁怪兽的履带坦克
这些早期坦克行动迟缓,故障频出
但它们能够碾压铁丝网、抵挡机枪子弹
一度在战场上取得了心理和战术上的惊喜效果
尽管当时坦克数量太少无法改变大战局
但人们已经看到未来战争模式的一角:机械化武器有可能打破堑壕僵局
德军士兵第一次看到坦克时大为震惊
称之为「恶魔战车」
除了西线的凡尔登和索姆
1916年的东线和海上也发生了重要事件
东线的俄国在经历了上年的惨败后
居然在夏天组织了一次成功的大反攻
被称为布鲁西洛夫攻势
俄军将领布鲁西洛夫在6月指挥多支集团军对奥匈帝国阵地同时发起进攻
采用了周密的炮火准备和战术奇袭
结果一举击溃奥军多条防线
奥匈帝国在东线几乎被打垮
损失惨重
不得不向德国紧急求援
德军被迫抽调西线预备队赶赴东线救场
这次俄国的胜利是一战中协约国少有的杰出攻势
使同盟国阵营内部陷入危机
然而,俄军自身伤亡也很大
加上补给跟不上
攻势在深入后逐渐乏力停下
但布鲁西洛夫攻势的胜利直接导致后来罗马尼亚判断形势有利
在1916年8月倒向协约国并对同盟国宣战
海战方面
1916年5月爆发了日德兰海战
这是英国皇家海军与德国公海舰队在北海的大决战
也是整个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
战斗双方出动了数十艘无畏舰和巡洋舰
炮火猛烈
海面上一度火光冲天
结果双方各有损失,战果并不明确:
英国舰艇被击沉的吨位多于德国
但英国依然保持了对北海的控制
德国舰队虽号称突破了英国封锁
实则再也不敢轻易主动作战
大部分时间龟缩港内
换句话说
英国海军依然掌握制海权
对德国的封锁继续奏效
日德兰海战之后
德国转而更加依赖潜艇来打破英国的封锁线
1916年结束时
交战双方都已是元气大伤
无论凡尔登还是索姆
无论东线南线
各国都承受了无法想象的牺牲
然而战争机器仍未停下
反而越陷越深
民众开始厌战,前线士兵疲惫不堪
各国经济不堪重负
然而各国领导层依旧不愿妥协
幻想通过再坚持一下获得胜利
黑暗的隧道尽头,仿佛还看不到光亮
如果说1916年是鲜血染红的一年
那么1917年则是风云突变、战局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
两件大事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美国的加入和俄国的退出
同时
新武器和新战术的运用也在酝酿改变僵局的可能
首先看大西洋战场和美国参战
1917年初
德国作出了一个危险的赌注——重新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德国面临英国封锁导致的国内物资短缺
企图用潜艇在数个月内击沉一切驶向英国的船只
饿垮英国让其求和
德国高层明知此举可能彻底激怒美国
但他们赌美国来不及有效参战
于是2月起,德国U艇开始疯狂攻击
不分军舰商船统统击沉
一时间
大西洋上每月都有几十艘船葬身海底
这果然让英国极其危险
粮食和物资告急
然而
此举也正中下怀地将美国推向战争
德国甚至干出用外交密电拉拢墨西哥对抗美国的荒唐事
4月
美国总统威尔逊终于难以再保持中立
获得国会通过对德宣战
美国的参战令协约国如同注入强心剂
尽管美国此时尚无庞大陆军
但其巨大的工业和人力潜力开始源源不断地支援协约国
后来美国派往欧洲的远征军人数很快超过百万
德国的战略误判
让自己平白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新对手
再看俄国的剧变
长期苦战使沙俄国内矛盾激化
1917年3月
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爆发大规模示威和兵变
民众不满粮荒和战败
士兵也厌倦流血
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
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终结
一个临时政府上台后决定继续对德作战
但军队士气低落
战线几乎停止了主动进攻
同年11月
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列宁领导下发动政变
推翻了临时政府
他们承诺要带来「面包、土地与和平」,
其中和平指的就是退出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即与同盟国谈判停战
经过艰难谈判,1918年3月
俄国正式与德奥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退出战争
虽然俄国付出了割让大片领土的沉重代价
但这毕竟让东线战事告一段落
对于协约国来说
俄国的退出是一个巨大打击——东线牵制德国的任务没了
德国可以抽调几十个师到西线来
而对于德国来说
这似乎是个曙光:终于不用两线作战了
可以在西线集中兵力拼一把
但另一方面
正当东方一个巨人沉睡之际
西方另一个巨人美国已经醒来并跨洋赶来战场
天平开始缓缓转向新的平衡
1917年的西线战场也发生了多次战役
但整体来说协约国的攻势没有取得突破性成果
法军在4月尝试了一次所谓「尼维尔攻势」,
号称要在48小时内打垮德军
然而事实非常残酷
法军冲锋再度陷入机枪火网
伤亡惨重且进展甚微
巨大的失望情绪引发法军中下级士兵大规模哗变:许多前线部队拒绝再发动毫无意义的自杀冲锋
有些法国士兵唱着《马赛曲》走上街头抗议
甚至立下口号「我们保卫法国
但不再进攻」
新上任的法军司令贝当不得不严厉镇压叛乱
同时改善士兵待遇、承诺暂缓进攻
才稳住军心
这场危机直到年底才逐渐平息
法国暂时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
英国则在1917年承担起西线主要进攻任务
这年
夏秋英 军在比利时发动第三次伊普尔战役
也被称为「帕森代尔战役」
这是丘吉尔后来形容为「无意义的屠杀」的一场战斗
为了攻占帕森代尔村那片高地
英联邦军队在连月豪雨中艰难推进
战场泥泞得像沼泽一般
士兵常常陷入泥潭动弹不得什至活活淹死在泥里
经过数月浴血
英军最终在11月占领了帕森代尔废墟
但付出约40万人的伤亡代价
几乎与德军损失相当
如此惨烈的牺牲
却只换来一点点战略价值
难怪有人说「一次帕森代尔
等于再来一个索姆」
不过也并非全无进展
1917年11月
英军在康布雷发动突然袭击
在没有预先炮火轰击的情况下投入大批坦克
成功撕开德军防线数公里
取得重大突破
这是协约国首次大规模运用坦克集群作战
证明了坦克在突破战壕方面的巨大潜力
虽然德军很快反击夺回大部分失地
但康布雷战役让双方都看到了未来战争的新曙光:机械化冲锋加上奇袭战术
也许能结束僵局
值得一提的是
中东战场在1917年也出现转机
英军在中东击败奥斯曼帝国的战事取得进展:
3月攻占了圣城巴格达
12月又攻下了耶路撒冷
这对协约国是重要的象征性胜利
而在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起义军在「阿拉伯的劳伦斯」等人的策动下
不断袭击土耳其人的铁路和据点
也削弱了奥斯曼的后方
奥斯曼帝国在苦撑
但已是强弩之末
总体而言
1917年是新旧交替的一年:旧帝国俄国垮台退场
新生力量美国隆重登场;
各国内部厌战情绪上升
同时新式武器让人看到打破僵局的希望
战争的天平在剧烈摇摆
等待着最后的倾斜
来到1918年
双方都明白决战时刻已经到来
这一年里,战争进程跌宕起伏
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和同盟国的崩溃告终
由于俄国退出
德军从东线调来了近50个师增援西线
德国决心在美国力量完全就位前
利用人数优势打一场必胜的攻势
迫使协约国求和
这就是1918年春季到夏季的德军春季攻势(又称「凯撒战役」)
3月下旬
德军在西线索姆河地段突然发动猛攻
使用新战术「突击队渗透」:
派遣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小股穿插
绕过坚点直插后方
协约国防线多处被突破
德军长驱直入
一度取得1914年以来西线从未有过的大突破
3月下旬到4月,德军推进几十公里
甚至打到了巴黎以北不到50公里处
巴黎城内都能听到隆隆炮声
英法联军形势危急
不得不推举一位统一总司令福煦元帅来协调指挥各国军队
集中力量防守要点
德军的攻势持续到5月又在法兰德斯地区、6月在马恩河地区反覆发动
但逐渐地,德军进攻的锐气在消磨
原因在于:
部队扩张过快导致补给跟不上
部下疲惫且伤亡不小
加上许多老练士兵已战死
后续新兵素质下降
而此时美国援军越来越多地投入战场
协约国人数劣势得到弥补
7月
德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企图再取巴黎
然而这一次,协约国早有准备
在美法英联军协力抗击下
德军攻势被遏制并逐步逆转
7月中,协约国展开反攻
德军被迫全线后撤
此战标志着德国春季攻势的终结
总的来看
春季攻势虽给协约国造成惊险局面
但未能实现战略目标
反而耗尽了德军的精锐和信心
德军统帅鲁登道夫哀叹7月18日是「德军的黑暗之日」——他意识到胜利已无望
从1918年8月开始
协约国在西线发起了持续不断的百日进攻
8月8日
英法联军在亚眠战役中大获成功
一天俘虏德军数万人
德方士气跌入谷底
称这天为德军的「黑色日」
随后
英、法、美以及重整旗鼓的比利时等盟军在西线各处多点开花
同时进攻
坦克、炮兵和空军配合步兵的综合战术初见成效
德军防线节节败退
9月
协约国突破了困扰四年的西线堑壕阵地
收复了亚眠、蒙斯等自1914年以来沦陷的城镇
德国军队已无力再战
很多部队士气崩溃
大批官兵投降或撤退
德军虽还在抵抗
但已呈现全面溃退之势
在其他战场
同盟国的盟友也纷纷撑不住了
9月
协约国军队在马其顿战线击败保加利亚军
保加利亚王国率先投降退出战争
10月
英军和阿拉伯部队在中东发动大攻势
全歼了奥斯曼在巴勒斯坦的主力
奥斯曼帝国也不得不在10月底求和停战
在义大利战线
先前连连战败的义大利军队在协约国援助下
于10月下旬发起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
一举击溃奥匈帝国军队
奥匈帝国内部此时已四分五裂
各民族争相宣布独立: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先后脱离
帝国形同瓦解
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签署停战协议
退出了战争
至此,德国成了孤军孤国
独自支撑已经不可能取胜的战争
德国本土也出现了崩溃迹象
由于盟友纷纷倒下,前线节节败退
德国国内在1918年秋天爆发了革命浪潮
10月底
基尔港的德国水兵拒绝出海送死
发动起义
这点燃了国内革命的导火索
11月
各地工人和士兵理事会纷纷成立
要求结束战争、推翻君主
11月9日,柏林爆发总罢工和起义
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亡
德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新政府火速与协约国谈判停战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
双方在一节停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火车车厢里签署了停战协定
隆隆炮火终于在这第十一月的第十一日第十一时刻寂静下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以协约国胜利告终
当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
人类开始清点这场浩劫留下的创伤:几乎整个欧洲满目疮痍
上千万人丧生
更多人带着终身残疾和心理创伤返回家园
曾经不可一世的四大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俄国帝国——在战争末期全数崩溃瓦解
幸存下来的人们无不长舒一口气:「大战终于结束了」
很多人将这场战争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
期盼以后再也不要重演如此惨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但是人力和意志的较量
更是一场工业技术的大比拼
交战各方投入了前所未见的武器装备
战争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从绞杀生命的机械到保命救援的发明
一战催生了现代战争的诸多特征
早在战前
各国就已经装备了现代化的机枪和火炮
一战则把它们的毁灭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密集的机枪火力使昔日那种排队冲锋的战术彻底过时:冲锋的士兵往往在尚未接近对方阵地前就成片倒下
这正是西线阵地战久攻不下的重要原因——机枪让防御方拥有极大优势
同样
重型火炮的大规模运用使战场变成月球表面般的坑坑洼洼
长距离炮击可以在无形中夺走成百上千人的生命
士兵们形容炮弹呼啸而过的声音如同死神的尖笑
一战期间
交战双方共倾泻了数亿发炮弹
炮火造成的伤亡比枪弹还多
机枪与大炮的组合
逼得士兵只能挖壕沟寻求一线生机
也让战场陷入胶着
为了打破僵局
各国不断研发新式武器
试图取得优势:
毒气:正如前文提到
德军在1915年首先施放氯气
随后更致命的芥子气等化学武器相继出现
毒气无孔不入
能造成窒息、失明、皮肤灼伤
让士兵谈「气」色变
双方都发明了各式防毒面具来应对
但依然有约一百万人成为毒气袭击的受害者
化学武器给士兵心理造成极大恐惧
也开创了现代战争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恶例
坦克:
作为为了解决堑壕僵持而生的产物
坦克在一战中横空出世
由履带驱动、全身披甲的坦克可以辗压铁丝网、抵御子弹炮弹碎片
并搭载机枪或小炮
能够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英国人最先在1916年索姆战场投入坦克
起初数量不多但效果惊人
到1917年和1918年
协约国已造出更多改进型坦克
开始用于主导攻势
坦克让昔日无懈可击的堑壕逐渐失去优势
预示了未来机械化战争的到来
德国直到战争末期才仓促造了少量坦克应对
为时已晚
坦克这一「陆上钢铁战舰」的出现
是一战留给未来战场的重要遗产
飞机:
如果说坦克主宰陆地的新战法
那么天空也在这一时期成为新的战场
一战前飞行技术刚兴起
战时飞机很快被用于侦察、空袭和空战
最初飞机主要执行侦察任务
飞行员在空中发现敌军部署
回报指挥部调整行动
这打破了以往指挥官对战场态势的「迷雾」
随后双方开始在天上「狗斗」,
诞生了最早的战斗机王牌
例如德国的「红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驾驶红色三翼机击落80架敌机
成为传奇人物
各国也尝试用飞机轰炸敌方阵地和城市
虽然当时飞机载弹量和精准度有限
但已初露空袭威胁
甚至有庞大的硬式飞艇夜袭伦敦
投下炸弹引发平民恐慌
一战确立了空军作为独立军种的重要地位
航空技术在短短四年里突飞猛进
到战争后期
双翼木质飞机已发展出金属机身、单翼高速飞机的雏形
由空而来的死亡阴影
成为现代战争的新常态
潜艇:海洋上
传统的大舰巨炮对决很少再现
取而代之的是看不见的幽灵武器——潜艇
德国的U型潜艇在一战中大显身手
专门伏击商船和军舰
潜艇能神出鬼没地出现在敌方船只下方
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然后无声无息地潜入海中逃逸
德国利用潜艇试图切断英国的海上生命线
差点让英国屈服
潜艇战也导致大量无辜平民遇难
引发道德争议
一战期间潜艇技术不断改进
成为海战不可或缺的一环
各国也开发了深水炸弹等新手段来反制潜艇
可以说
潜艇使得海战进入水下时代
传统水面舰队再强大也不得不提防来自海底的致命威胁
通讯与情报:
一战中无线电报等通讯技术开始投入使用
使得前线与后方联系更为快捷
当然
当时主要仍靠有线电话、电报传递命令
通讯兵需要冒着炮火铺设电话线
经常线路被炸断又得反覆接通
在情报方面
除了人工破译敌方密码外
飞机侦察和照片分析成为新兴技术
让指挥官知晓敌军工事布局
在伦敦成立的「室」破译机构成功截获并破译了德国的齐默尔曼电报
直接影响美国参战
就是著名的谍报战范例
总体而言
一战的通讯和情报工作开始走向现代化
为后来更复杂的电子战埋下伏笔
医疗与后勤:战争推动了医疗进步
大规模输血技术在战场上应用
青霉素虽尚未诞生但外科技术有改良
橡胶发明使得止血管、输血管更实用
汽车、卡车和铁路被充分利用于后勤运输
让数百万军队的给养成为可能
飞机还首次用于后送伤员
一些如今看似平常的设备比如防毒面具、钢制头盔都是一战中为保护士兵而引入的标准装备
总之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工业革命的成果充分用于屠杀与自保
塑造了现代战争的新形态
从此以后
坦克轰鸣、飞机咆哮、毒气和潜艇的阴影
成为战争噩梦的一部分
许多技术在战后也转为民用
推动了社会进步
可悲又可叹的是
人类文明的许多进步都是在这种血与火的淬炼中取得的
1918年炮声停息后
世界面对着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之深远
几乎无处不在
塑造了此后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首先是政治版图的重组
大战的直接结果是欧洲四大帝国的崩溃瓦解
新国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奥匈帝国分裂成数个国家:
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了彼此独立的共和国
斯拉夫人组建了南斯拉夫王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罗马尼亚也趁机扩张了版图
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阿拉伯属地被英国和法国瓜分托管
土耳其本土则在国父凯末尔领导下成为民族国家
中东地区从此埋下复杂的民族国家问题
俄罗斯帝国经历革命内战
最后由布尔什维克建立了新的共产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
也在革命中废除了霍亨索伦王朝
成立了脆弱的威玛共和国
对于战胜的协约国来说
他们在战后巴黎和会上成为规则制定者
1919年
胜利各国在法国凡尔赛宫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这份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惩罚:
德国被迫承认战争全部责任
必须支付高额赔款;
其海外殖民地被剥夺
欧洲本土也割地
德国军队被限制只能有十万陆军
严禁拥有重武器和空军
莱茵河非军事化
德国人对和约条款极为震怒
认为是「凡尔赛的耻辱」。
但战胜国的强硬使德国别无选择
只能在刺刀威胁下签字
这为日后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对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等战败国也分别签署了条约
重新划定疆界并施加限制
总体而言
战后协议确立了一系列新国界和国际秩序表面上的原则
但也埋藏了不少不满和纠纷
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成果是国际联盟的建立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和会上极力主张建立一个国际合作组织
防止未来战争
他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呼吁民族自决、和平共处
在他的推动下
国际联盟于1920年成立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政府间组织
然而,美妙的构想很快碰壁:
美国国会拒绝加入国联
导致这一机构从一开始就缺乏应有的权威和力量
国联在协调国际事务和制裁侵略方面作用有限
最终未能阻止后来更大的冲突
尽管如此
它开创了多边外交的新尝试
为二战后成立联合国提供了经验教训
战争还带来了社会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打击了欧洲几代人的精神
许多经历过战壕生活的青年在战后感到迷惘和幻灭
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战争摧毁了对荣耀、英雄主义的旧幻想
文学艺术中弥漫着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对失落价值的哀叹
例如海明威、雷马克等作家的作品
都反映了一战一代的心声
与此同时
妇女地位在战争中有所提升
因为男人上前线
许多女性进入工厂、医院等岗位支撑后方
这证明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可或缺
战后不少国家给予了妇女选举权(比如英国、美国相继在1918和1920年通过女性投票权)
女性解放运动向前迈进一步
战争对经济科技也有长远影响
欧洲各强国财力耗尽,负债累累
而美国一跃成为主要债权国和经济强国
世界经济重心开始转移
战争催生的技术在和平时期继续发展
如飞机、无线电、车辆等等
在20年代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动力
医学上因战时需要发展出的外科技术、义肢技术等也帮助无数伤者重返生活
可以说,战争在摧毁旧世界的同时
也无意间推动了某些现代化进程
然而
最重要也最令人痛心的影响莫过于战争埋下的新战争祸根
凡尔赛体系虽然结束了一战
却没有给欧洲带来持久的和平
相反,它制造了诸多不满和仇恨
德国对和约怀恨在心
经济崩溃、社会动荡
为极端民族主义和希特勒的崛起提供了温床
义大利作为战胜国却未得到期望的回报
民族主义者声称赢了战争却输了和平
也逐渐走向法西斯主义道路
日本在远东战场立功、夺取德国在山东权益
却在种族平等等问题上被西方轻视
这也影响了日本此后更具侵略性的政策
在东欧,中东
新划定的国界让不少民族仍混杂在别国统治下
民族矛盾依旧
可以说,一战虽然结束了
但它未解决的矛盾和造成的新纠纷
很快于20年后演变成另一次更可怕的世界大战
有人形象地称二战是「一战的续集」并非毫无道理
总的来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
它终结了旧时代的帝国体系
催生了新的国际秩序和意识形态斗争(如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它让美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也让欧洲霸权开始衰落
它带来了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新思考
人类开始认真反省如何避免再陷入如此灾难
尽管人类未能阻止二战的到来
但一战给人类的教训依然十分深刻
自萨拉热窝的那声枪响
起到 凡尔赛和约签订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席卷全球的风暴
吞噬了无数生命,改写了国家命运
它既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引发的悲剧
也是长期历史矛盾累积的必然爆发
一战让人们见识了工业化战争的恐怖
也让幸存者倍加渴望和平
这场「大战」原本被一些人幻想为「结束战争的战争」,
希望打完这一次人类就吸取教训永不再战
遗憾的是
历史并未停下战争的车轮
更可怕的二战接踵而至
然而
一战所展示的残酷已经深深铭刻在人类集体记忆中
战后的国际合作、裁军尝试、对战争罪行的审判概念
等都 可以追溯到人们对一战惨痛代价的反思
今天,我们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些战壕中的幽灵仿佛仍在低语
提醒着我们和平的珍贵
普林西普扣动扳机时或许没想到
会引发如此巨大的连锁反应
而历史往往就是这样
由小小的火花点燃滔天大火
一战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地理版图的改变
更是一面镜子
透过它
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疯狂与脆弱
也看到了勇气与坚韧
历史的教训值得永远谨记:
和平来之不易
国际关系中的猜忌与对抗如果失控
足以毁掉整个时代
以史为鉴
我们希望那样的大规模屠杀永不重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故事虽然尘封于一个多世纪前
但它的影响与警示仍贯穿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
从中吸取智慧
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
Click on any text or timestamp to jump to that moment in the video
Share:
Most transcripts ready in under 5 seconds
One-Click Copy125+ LanguagesSearch ContentJump to Timestamps
Paste YouTube URL
Enter any YouTube video link to get the full transcript
Transcript Extraction Form
Most transcripts ready in under 5 seconds
Get Our Chrome Extension
Get transcripts instantly without leaving YouTube. Install our Chrome extension for one-click access to any video's transcript directly on the watch page.
Works with YouTube, Coursera, Udemy and more educational platforms
Get Instant Transcripts: Just Edit the Domain in Your Address Bar!
YouTube
←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8uR6Z6KLc
YoutubeToText
←
→
↻
https://youtubetotext.net/watch?v=UF8uR6Z6K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