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Transcript:
外强中干?深度解读美国CSIS报告: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为何机遇与危机并存?
Skip watching entire videos - get the full transcript, search for keywords, and copy with one click.
Share:
Video Transcript
大家好,这里是财时说。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所有人都关心,但可能都没完全看懂的话题:中国经济。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的讨论,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各种"崩溃论"甚嚣尘上,说房地产泡沫破灭,地方债台高筑,人口断崖下跌,中国经济不行了。
另一边呢,我们又看到中国的新能源车、光伏、电池,也就是所谓的"新三样",正在席卷全球,好像势不可挡。那中国经济到底是强还是弱?
是正在走向衰退,还是在酝酿一场史无前例的惊天大转型?很多人都在雾里看花。不过,最近我拿到了一份非常重磅的报告,由美国顶级智库C S I S 也就是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在二零二五年九月发布的,标题就叫《中国的经济转型》。
这份报告的两位作者,麦克马洪和安德鲁·波尔克,都是顶级的中国经济观察家。他们基于大量的中文官方文件、领导人讲话和数据分析,描绘出了一幅直到二零三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图。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来深度剖析这份报告。我会带大家看懂三个核心问题:第一,过去那个让我们熟悉了二十年的增长模式,为什么说死就死了?
第二,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给中国开了个"药方",为什么北京偏偏不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北京真正的"新剧本"到底是什么?这个计划能成功吗?
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又意味着什么?这期内容信息量会非常大,而且会颠覆很多你以往的认知。建议大家先点赞收藏,我们马上开始。我们先来说说过去。
过去二十年,如果你问中国经济的发动机是什么?答案毫无疑问:房地产和基建。大家想想,一九九八年房改之后,中国人对"家"的渴望被瞬间点燃。
报告里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二零二零年,在中国卖掉的房子里,有高达百分之八十九是新房,也就是直接从开发商手里买的。而同期在美国,这个比例只有百分之十三。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是一个简单的二手房交易市场,而是一个巨大的、能带动上下游无数产业的"建设机器"。
报告估算,在巅峰时期,整个房地产行业,算上它的上游钢铁、水泥、玻璃,和下游的家电、装修,共同贡献了中国GDP的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
我们住的房子,不仅解决了居住问题,还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边天。而这个发动机的燃料是什么呢?是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大家知道,地方政府以前是不允许直接借钱的。
但他们有的是办法,搞出了一个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就是LGFV的东西,让这些"马甲"公司去借钱搞基建。修路、建桥、盖机场,钱从哪来?就靠卖地。
这个模式玩得非常溜:政府把农田低价收上来,转手高价卖给开发商盖楼。只要房价一直涨,地就能一直卖高价,地方政府就有源源不断的钱来还债和继续投资基建。
同时,房价上涨,让我们这些有房的人感觉自己越来越有钱,也就更敢消费。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一个"房价涨、土地贵、基建多、经济好"的正向循环。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个循环在二零二一年,戛然而止了。报告用了一连串冰冷的数据,宣告了这个时代的落幕:• 销量暴跌:到二零二四年,商品房的销售面积比二零二一年的高点,直接腰斩,暴跌了百分之四十八。
• 库存激增:卖不掉的房子越来越多,二零二一年到二零二四年底,未售出的住宅面积飙升了百分之七十四。• 土地卖不动了:地方政府的"钱袋子"瘪了。
二零二一年,他们卖地还能收入八点七万亿人民币,到了二零二四年,只剩下四点九万亿,少了整整百分之四十四。为什么会这样?报告指出了一个最根本、
最无法逆转的原因:人。我们来看报告里的这张人口金字塔图。这张图非常直观。大家看这个灰色框出来的区域,这是二零二五年二十到三十五岁的人口,也就是买首套房的主力军。
再看看他们上面那一代,也就是三十五到五十岁的人口,是不是明显要宽一大截?报告里算了一下,中国的"八十五后、九零后"这代人,比"七零后、
八十初"那代人,整整少了四千五百二十万人。买房子的人,从根上就变少了。更别提,中国的人口总量已经见顶,未来几十年都将是下行趋势。房子,真的盖得太多了。
所以,结论很清晰:那个靠着债务和土地,推动房地产和基建一路狂飙的旧增长模式,已经彻底结束了。它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和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接下来,靠什么?
面对旧模式的终结,几乎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包括很多中国的主流学者,都给出了同一个"标准答案":转向消费。逻辑很简单:投资不行了,那就让老百姓多花钱嘛。
报告里也摆出了数据,证明中国确实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我们来看这张图。这张图对比了几个和中国人均GDP差不多的国家。大家看,二零二三年,家庭消费占中国GDP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三十九。
而土耳其是百分之五十七,马来西亚百分之五十五,墨西哥甚至更高。经合组织(OECD)这个"富人俱乐部"的平均水平是百分之五十九。
很明显,中国人不是不爱花钱,而是消费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实在太低了。报告说,只要把这部分潜力释放出来,中国经济就有救了。怎么释放呢?也很简单:财富再分配。
说白了,就是政府多花钱,搞好养老、医疗这些福利,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敢花钱。比如,报告引用研究说,如果给一个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和公共服务,他的消费能增加将近百分之三十。
这个道理,连中国官方都懂。报告里引用了李强总理的话,说必须"千方百计增强消费能力"。但问题来了,说了这么多,为什么北京就是不这么干呢?
为什么我们迟迟没有等来大规模的福利扩张或者直接给老百姓发钱?这份报告给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甚至有点"政治不正确"的解释:北京从根本上就对"福利主义"抱有极大的警惕。
报告提到了习近平在二零二一年的一个内部讲话,他批评一些拉美国家搞民粹主义,福利搞得太高,养了一批懒人和不劳而获者,结果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几十年都翻不了身。
这种观点在中国官方内部非常普遍。他们认为,在国家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富裕水平之前,就想提前享受西方式的高福利,无异于寅吃卯粮,最终会拖垮整个国家财政。
所以,北京的思路很明确:福利可以搞,但必须"量力而行"。钱从哪来?必须来自可持续的税收收入,而不是靠借债。我们看这张图,二零二二年中国的总税收(包含社保缴费)占GDP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二十点一,而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是百分之三十四。
为什么差这么多?因为我们还不够富。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大头,但在中国,只有六千五百万人交个税,大部分人是不用交的。
你不可能在一个普遍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下,去征收重税来搞福利。所以,北京的结论是:问题的核心不是如何分配存量的"蛋糕",而是如何创造增量的"蛋糕"。
先通过发展,把经济做大做强,把税基做厚,有了钱,才能稳稳当当地去搞福利,推动消费。这就引出了我们最核心的问题:既然不靠消费,北京到底准备了一个怎样的新剧本?
报告指出,北京选择的新道路,可以用一个这几年非常火的词来概括: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乎,但报告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它的核心,就是要用创新和产业升级,来驱动制造业的生产率飞跃。
大家注意两个关键词:创新和制造业。过去的中国制造,靠的是什么?是低成本,是"世界工厂"的规模优势。但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便宜了,这条老路走不通了。
未来要靠什么?要靠技术,靠别人没有的东西。报告举了我们最熟悉的例子:新三样,新能源车、锂电池和光伏。这几个产业的成功,完美地诠释了北京的"新剧本"是怎么运作的:第一点,超大规模市场:中国有十四亿人的市场,任何新产品只要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就能迅速摊薄成本。
第二点,国家意志驱动:政府通过补贴、政策倾斜,硬生生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国内需求。比如为了搞新能源车,就给你补贴,给你绿牌。为了搞光伏,就定下"双碳"目标,大规模上马光伏电站。
第三点,"养蛊式"竞争:在这个巨大的市场里,国家扶持出几百家企业,让他们互相"厮杀"。报告里提到,中国最多的时候有近两百家新能源车企。
这种残酷的内部竞争,逼着企业不断创新,降低成本。第四点,最终走向全球:在国内市场"卷"出来的优胜者,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都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然后一举杀向全球市场。
这个模式已经成功了一次。北京的野心是,把"新三样"的成功,复制到更多领域,比如报告里提到的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飞行汽车(低空经济)等等。这只是故事的一半。
另一半,是对传统产业的彻底改造。很多人以为,发展高科技,就是要淘汰那些"低端"的传统制造业。但报告说,北京的想法恰恰相反:一个都不能少。
报告里讲了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一块钱的打火机。打火机这个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按理说早就该转移到越南、孟加拉这些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去了。
但全球百分之七十的打火机,至今仍然在湖南邵东这个小地方生产。为什么?因为他们搞了产业升级。报告提到,邵东最大的打火机厂东亿电器,从二零一六年开始搞自动化改造,八年时间里,生产一个打火机的成本从二毛钱降到了一分五,降了超过百分之九十。
工人数量砍掉了百分之八十五,但日产量却从一百万个暴增到五百万个。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另一个核心:用技术去武装传统产业,让原本要被淘汰的"低端"制造,重新焕发活力。
所以,北京的新剧本其实是一个"双轮驱动"的计划:• 一个轮子,是在前沿科技领域,培育出一批像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全球冠军。
• 另一个轮子,是用这些新技术,去改造无数像打火机厂这样的传统企业,让他们也能拥有高生产率。这个计划如果成功,会带来什么?
报告描绘的蓝图是:企业利润更高,工人工资更高(因为需要的是高级技工,而不是普通流水线工人),白领岗位也更多(研发、设计、市场都需要人)。
最终,政府的税收增加了,就有钱去搞福利,反过来又刺激了消费。这是一个从"生产"端发起,最终实现"消费"繁荣的良性循环。听起来很完美,对吧?
但这个宏大的计划,正面临着两个致命的挑战,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国内。这个新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要把东西卖出去。问题是,中国的制造业体量实在太大了。
报告引用了一个数据,二零二三年,中国占了全球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二十七。这是二战后美国达到的水平。而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预测,到二零三零年,这个比例可能飙升到百分之四十五。
这意味着,中国要吃掉全世界近一半的制造业蛋糕。你觉得,其他国家会心甘情愿地把市场让出来吗?显然不会。报告指出,美国和欧洲已经开始猛烈反击。
二零二五年四月,特朗普政府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了高达百分之一百四十五的关税。欧盟也对中国的电动车举起了关税大棒。面对这种"去全球化"的逆风,中国要怎么把东西卖出去?
报告总结了北京的几套组合拳:第一点,从卖产品,到卖零件(中间品):这是最核心的一招。既然你对我的整车加关税,那我就把电池、电机、
屏幕这些核心零部件卖给你周边的小伙伴,比如墨西哥、越南。你们组装好了,再卖给美国。这样一来,中国不仅绕开了关税壁垒,还把自己像血管一样,深度植入到了全球供应链中。
报告里引用了习近平的一句话,就是要"增强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赖"。第二点,把工厂开到海外去:报告提到了TCL的例子,他们在波兰建厂组装电视,百分之八十的零部件来自中国,但因为是在欧盟境内组装,就成功规避了百分之十四的关税。
现在,比亚迪、宁德时代都在全球疯狂建厂,也是这个逻辑。第三点,拥抱"全球南方",搞"绿色马歇尔计划":既然发达国家不待见我,那我就去开发新兴市场。
报告提到,中国正在把自己塑造成全球绿色转型的"唯一供应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想搞脱碳,最便宜、最现实的路径就是买中国的光伏板、风力发电机和电动车。
报告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建议,来自北大教授黄益平,他建议北京搞一个"绿色马歇尔计划",由中国出钱,资助发展中国家购买中国的绿色技术和产品。
这几招下来,中国的出口机器确实还能继续运转。但是,代价是巨大的。为了抢占市场,中国企业正在进行惨烈的价格战,利润被压得极低。
这意味着,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被内卷和外部打压消耗掉了,无法有效地转化为更高的工资和税收。这就把压力完全给到了国内。
如果外部指望不上,那内部的消费,必须得顶上来。然而,报告最悲观的部分,恰恰是对中国国内消费的分析。它认为,即便没有疫情,中国的消费也面临着三个结构性的、
长期的"抽水机",正在不断掏空我们的钱包。第一台抽水机:房地产的"负财富效应"。过去,房子是中国家庭财富的最大头,报告说占了近百分之六十。
房价上涨,大家觉得自己有钱,就敢花。现在房价跌了,大家的账面财富缩水,自然会捂紧口袋。更可怕的是,报告指出,对于大量三四线城市来说,由于人口流失和过度建设,房价可能永远都回不到过去的峰值了。
这意味着,几亿人的财富,将长期被压制。第二台抽水机:独生子女一代的"养老压力"。这一点,相信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的朋友都深有体会。
报告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随着父母进入七十岁、八十岁,医疗开支急剧增加。中国的医保体系虽然覆盖广,但自付比例很高,报告说是百分之三十四,远高于日英等国。
而作为唯一的子女,我们不仅要承担父母的医疗费,还要为自己那并不牢靠的养老金体系存钱。这种对未来的不安全感,是抑制消费最强大的力量。
第三台抽水机:地方财政的"乱收费"。卖地收入没了,但地方政府的开支还在涨,怎么办?报告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开始搞"中国特色的财政紧缩"。
但这和希腊,英国那种削减开支的紧缩不一样,中国的紧缩,是一边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增长任务,一边又没钱,于是只能向下压榨。怎么压榨?
报告总结了两招:一是不给钱,拖欠公务员,教师的工资,拖欠供应商的工程款;二是乱收钱,巧立名目对企业和个人进行罚款和收费。大家看这张图,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 也就是罚款和收费的大头 从二零二一年以来飙升了百分之三十一。
这种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商业环境和公众信心,让企业和个人更不敢投资和消费。这三台"抽水机"叠加在一起,导致了一个结果:国内需求将长期疲软。
好了,分析了这么多,我们终于可以回答最初的问题了:到二零三五年,中国经济会是什么样?报告最后给出了一个它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场景,我把它总结为:一个"外部强大,内部虚弱"的矛盾体。
从外部看,中国会显得非常强大。• 它的制造业将继续升级,会诞生更多在全球市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品牌。• 它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会更加巩固,让美国和欧洲想"脱钩"也脱不了。
• 它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会持续扩大,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资本的主要来源。• 届时,西方世界会越来越焦虑,感觉在科技和工业上正在被中国超越。
但从内部看,普通人的感受可能会比较"虚弱"。• 尽管GDP数字可能依然维持在百分之四点五到百分之五的增长,但这种增长的"体感"会很差。
• 因为国内需求不足和外部竞争激烈,企业的利润会很薄,大部分人很难获得大幅度的收入增长。• 财富会进一步向少数人集中 那些身处高科技行业的精英、一线城市的房东。
而大多数普通人,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和低技能劳动者,会感觉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上升的电梯"似乎停了。• 政府的债务会持续攀升,因为它需要不断借钱来填补地方财政的窟窿,并勉强维持投资来拉动经济,但这笔钱很难真正大规模地用于改善民生福利。
所以,报告描绘的未来十年,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景象:一个在外部世界不断攻城略地,挑战现有格局的经济巨人,其内部却可能因为分配不均和信心缺失而感到疲惫和脆弱。
这可能就是中国经济大转型最真实的底色。它既不是简单的"崩溃论",也不是轻松的"复兴曲",而是一场充满了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艰难行军。
好了,今天关于C S I S这份报告的解读就到这里。我知道,这个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复杂,甚至有些沉重。但理解现实,是我们应对未来的第一步。
对于这份报告描绘的未来,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中国能成功实现这场宏大的经济转型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启发,请一定不要忘了点赞、分享,并关注我的频道"财时说",我会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深度的硬核财经解读。我们下期再见!
Click on any text or timestamp to jump to that moment in the video
Share:
Most transcripts ready in under 5 seconds
One-Click Copy125+ LanguagesSearch ContentJump to Timestamps
Paste YouTube URL
Enter any YouTube video link to get the full transcript
Transcript Extraction Form
Most transcripts ready in under 5 seconds
Get Our Chrome Extension
Get transcripts instantly without leaving YouTube. Install our Chrome extension for one-click access to any video's transcript directly on the watch page.
Works with YouTube, Coursera, Udemy and more educational platforms
Get Instant Transcripts: Just Edit the Domain in Your Address Bar!
YouTube
←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8uR6Z6KLc
YoutubeToText
←
→
↻
https://youtubetotext.net/watch?v=UF8uR6Z6KLc